首页 > 女生小说 > 天青之道法自然 > 第42章 群谋失断

第42章 群谋失断(1/2)

目录

崇福宫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

宋建朝改名崇福宫,重建了作为皇室避暑之离宫。

崇福宫乃真宗命参知政事丁谓主持修建,是为“役工日至三四万,辇四方难致之物,遣所在官取以给用。宫成,总两千六百一十区”。所谓“离宫殿阁,无不侈靡”的崇福宫今天可是见不到了,只能在故纸堆里寻得一二。

清人见其柱础直径有八尺,方围三十二尺,宫殿之大可想而知。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又在保祥殿北面为真宗建“御容殿”,宫旁建离宫殿阁千楹,累朝帝后夏季多来这里避暑。离宫内建有奕棋亭、樗蒲亭和泛觞亭,皆为游乐场所。

崇福宫虽是道家神仙宫,却是和那北宋大儒有着莫大的关联也。

史有载曰:“望而忤时者,悉投闲于此”。

意思就是说朝中大儒高官,不合时宜时,没事干冲撞皇帝的就赏下个提举、勾当崇福宫的闲差,管理道士们给皇帝祈福的事儿,俸禄照拿。也就是我向往多少年的“少干活多拿钱,不干活也拿钱”的神仙境界啊。

自那神宗起,这崇福宫便是变了个玩法。却是因那安石变法也。

说这王安石变法,当时硕儒名臣近乎都在反对。没办法啊,谁让你这老王总想抄人老巢的?

神宗背这帮人闹来闹去的也是个无奈,只好不请自派。将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人像扔烂桃子一般,顺手成批丢到了崇福宫。这皇帝搞“万寿无疆”的道家宫观,竟然成全了新儒家的布道道场。

于是乎,皇帝倒是个清静,大儒们安心传道,两下各不扰自由自在,所以,这皇帝也不愿意去管他们做些什么。

虽是被贬至此,那司马光与那二程却不以为然,遂于此自得其乐也。

而后,被贬者越来越多,大儒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这崇福宫便是大儒云集高才满堂也。

这人多便是一个热闹,便让这帮大儒弄出“七国象棋”,每国十七子,秦、楚、韩、齐、赵、魏、燕依次出师作战。

纵观古今什么人会玩?无他,便是这帮人了。取“曲水流觞”之意,着一方青石板上刻的九曲石渠,引北面的太乙泉水入渠。这帮文人骚客围石渠而坐,置酒杯于水上顺曲流动。负棋者献酒,称霸者遍饮。向那霸者举杯,胜者定有那“笑纳六国酒,饮中始皇帝”之感,饶是其乐无穷,乐不思蜀也!

什么?家国天下?是那厮不让我管的,你要骂骂皇上去。

开始这帮人只是在崇福宫作乐,慢慢地,被皇帝扔在此处烂桃子倒是越来越多。什么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等,这些遍布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人物统统都在这了。于是乎,崇福宫这个筐着实的有点装不下了。

咋整?诶?旁边还有个好去处,嵩阳书院啊。

那可是五进五出的院子,廊庑俱全,好的不能再好了!

好吧,大家伙一商量,得!同去同去!占了它!如此,便一个一呼百应,连同旁边的嵩阳书院也一并被这帮大儒变成了娱乐场所。娱乐之余也成就了君实先生的《资治通鉴》九至二十一卷。也铸就了二程“洛学”的滥觞之处。

史实证明,这帮人确实不能让他们闲着,而且更不能让他们这么扎着堆的闲着。

于是乎,这原先皇帝避暑的道教圣地——崇福宫,和那教书育人的嵩阳书院,逐渐变成了一个士大夫与皇权抗争的一个象征,一个“侍道不侍君”的圣地。

然,现下,这崇福宫的提举却玩的不是那么快活。

这人是谁?啊,便是殿上一言不合就辞职的那位——天觉先生张商英也。

那位问了,诶?他怎么在这里?

咦?他为什么不能在这里?

中书舍人,殿直阁大学士本身就是兼任这崇福宫提举的。

他是辞职了,但是也不是把官全都辞了。只是辞去了中书舍人之职,而且,老板又没发表什么意见,准没准的还没个准信儿呢。顶天了算,也就算个擅自离职。

那御史台中丞见那宋正平心太大,又怕了那随时犯病的精神病患者丙乙先生。见两人安生了便叹了口气离了台狱便唤了车马出城直奔这崇福宫而来。

没事干跑那崇福宫干嘛?齁老远的?开封到登封?搁现在?自驾游就得跑两三个小时的路程。

不跑也没办法啊,吕维这厮来的生猛,一上来就是杀人的伎俩,夺命的谋划。关键是官家也是个糊涂,竟被他给赚了去。群臣再不商量出来子丑寅卯来,若不屈从取淫威,便是大家伙一起手拉手的望那一望无际的茄子地里走啊。

于是乎,那殿上相互撕咬甚剧的群臣便自觉自发的往这崇福宫而来。

一时间,那崇福宫便成了群臣的廷议之所。

御史台中丞一路车马,来至这崇福宫已是掌灯时分。

远远便见那大殿之上灯火通明,御史台中丞在台阶下拜了望那殿上真宗的“御容”拜了一下,便抬脚上了台阶。

见那大殿之内虽不是人满为患,低品级却也只能站在殿外。

怎么?这朝廷的从三品以上的官员大抵都在此聚集了,从三品的,只能站在门外听喝了。

此乃宋之另外一个奇葩的制度——允许朝臣私议。

说起这宋朝也算是政治开明,其中也有利弊。

利,在集思众议,防止一权独大。

弊,则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不来个清爽,造成政令迟缓,且容易结党营私。

此事本不在本书所述范围之内,便不多言与他。

且说着大殿内却没了彼时棋盘上的六国大封相乐趣,只是眼下朝中各个势力的角逐。

御史台中丞踮脚往那大殿里观望。且遥见天觉先生面前放一棋盘,手中磨那云子沉思。

听得那兵部尚书持子道:

“首先是宦,皇帝近内,执掌禁宫,手握冰井司,又有监军之责。”说罢,放了一子在棋盘,又接道:

“其次,乃宗室。后宫,朝臣……”兵部尚书将那棋子逐个摆来。

这个情势看上去简单,其实却很复杂。

宦官也好,宗室也好,后宫也好,这前三者是依附于皇权之下的。宦官自不用说,依附皇权最甚,然却手中掌兵。而一旦本朝皇帝驾崩,其下场却极为悲惨,且不敢架空皇权也。

而宗室与后宫在本朝却是一个掌权无望,再获权柄的话,那就只有一条——死皇帝。

届时后宫在宗室中选个小的登基。

而后便是“主少国疑”顺理成章的再出一个太后、皇后什么的出首“主军国事”。

咦?那不又是一个高涛涛麽?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高滔滔真还不算什么,还有更狠的!

那就是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章献明肃皇后刘氏”。人家可是穿衮服拜太庙的主!而且,耳根子也不像滔滔姐那么软,绝对是个硬茬子。

后宫临政,且由得外戚势力做大到可藐皇权于无物也。

但是外戚做大,宗室也会跟着做大,因为宋朝皇位自那赵光义为始,皇权传授是可及弟的,并非只可及子。

那宗室之人亦可为皇帝人选也。

最终这江山易主,这上任皇帝的后宫也就没人要了。

比如,元丰三年,宋神宗病重,吴王赵颢一度觊觎皇位。其母宣仁皇后还算清醒,虽想立幼却也无奈于皇室势大,幸得朝臣鼎力相助才扶了哲宗继位。

有了吴王争位的先例,这宗室和那后宫便也成了不可调和之态。

朝臣自不用说,自那“安石之乱”为始,两党便争斗的一个不得安生,此消彼长倒也忙的不亦乐乎。

不过这番争斗净见热闹了,倒是谁也没得了什么好处。

好不容易挨到一个耳根子软且好忽悠的皇帝,一帮人却自己不争气,依旧争斗不断。

搭上那皇帝也好事,立党人碑,砸党人碑,那朝中大臣便是今天罢免,明天复职,饶是玩的不亦乐乎。

本身做好你的裁判工作就好了,倒是不知道缺了一个什么心眼,偏偏跑去跟运动员们一起,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国的名字,名叫,玛掺乎,复姓瞎尼!

得,朝堂之上依旧斗来斗去其乐无穷也。

然,时过境迁,两党早已失去了熙宁年间的为国为民志向和气量。就眼前的利益纷争不断,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殊不知这锅要是都没了,你要这碗来干嘛?

不介,我就要斗,砸锅卖铁的也要斗!我就看他们不顺眼,不要妨碍我享受整人的乐趣!不仅仅我要和政敌争斗,闲着没事了,我们还能自我分裂,同一个党玩着没意思,我们分裂成三派吧,不打来打去的容易失去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