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开局:从揍朱元璋开始 > 第205章 十八万大军

第205章 十八万大军(2/2)

目录

他思索片刻后,拱手说道:“大王,既然您这么说,那高昌就暂且同意这个方案。

但还请大王放心,高昌定会全力以赴,与吐谷浑携手作战,共同对抗东突厥。”

慕容穹微微点头:“好,既然如此,此事便这么定下了。

李大人,你速速返回高昌,通知你们高昌王做好准备,五日后,我们两国一同出兵出征东突厥。”

“大王放心,我定会快马加鞭,将消息传达给我家大王,确保高昌按时出兵。”

说罢,李安便匆匆退出王帐,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着手准备返程事宜。

他深知此次任务重大,时间紧迫,高昌上下还有诸多事务需要筹备。

翌日清晨,李安风尘仆仆地赶回了高昌国。他来不及休息,便直奔王宫,求见高昌王麴文泰。

麴文泰得知李安归来,立即召集一众文武大臣,在大殿上听取他的汇报。

李安走进大殿,行礼之后,便将在吐谷浑的详细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尤其着重强调了吐谷浑王答应出兵的条件:高昌出兵八万,负责大半粮草供应。

战后土地按出兵比例分配,财富则两国各取一半,且五日后就要一同出征东突厥。

大殿上瞬间一片哗然,众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面露不满之色。

公孙穆率先站出来说道:“陛下,八万兵力抽调之后,我国国内防守空虚,实在是太危险了。

而且还要承担大半粮草供应,这对我国的国库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啊。”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这条件对我们高昌来说太苛刻了。”

“吐谷浑这是趁火打劫啊,我们付出这么多,得到的却不尽人意。”

高昌王麴文泰坐在王座上,眉头紧锁,脸色阴沉。

他心中对这些条件也十分不满,但想到自己的计划。

若能成功击败东突厥,高昌不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利益,同时还能借此削弱吐谷浑势力,眼前的付出似乎也变得可以忍受了。

这时,苏羽站了出来,他看了看众人,缓缓说道:“诸位大人,我理解大家的担忧和不满。

但此次与吐谷浑合作出兵东突厥,是我们高昌的一次机遇。

虽然条件苛刻,但如果我们成功了,高昌将从此崛起。

而且,这也是我们之前谋划已久的事情,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苏羽的话让大殿内的众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大家都明白他所说的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道理。

尽管心中仍有诸多不满和担忧,但为了高昌王的宏大计划,为了高昌国未来的发展,众大臣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高昌王麴文泰见众人不再强烈反对,脸色稍缓。

“既然诸位爱卿都已明白其中利害,那便各自领命行事。

镇国大将军宇文冲,本王命你速速做好出兵准备,务必在三日内将八万大军整顿完毕,随时听候调遣。”

宇文冲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臣领命!定不负陛下重托。”

麴文泰接着看向左相司马凌,说道:“司马凌,粮草供应至关重要,关乎着此次出征的成败。

本王命你全权负责粮草事宜,务必确保大军出征时有充足的粮草,并且在行军途中保证供应不断。”

司马凌拱手领命,神色凝重:“陛下放心,臣定会竭尽全力。

臣将即刻清点府库粮草,同时安排人手向各地征集,确保粮草按时按量供应。”

随后,麴文泰又将目光投向了右相公孙穆:“公孙穆,国内防卫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你即刻着手另外征召五万士兵,加强国内的防守力量,防止其他势力趁虚而入。”

公孙穆领命道:“臣遵旨。臣会尽快发布征兵告示,挑选精壮之士,加紧训练,确保国内安稳。”

最后,麴文泰看向苏羽:“苏尚书,阿史那风一直盼望着我们出兵相助。

你亲自去馆驿通知他,就说高昌与吐谷浑愿意一同出兵助他复国,让他做好准备。”

苏羽拱手应道:“臣领命,这就前往馆驿。”

麴文泰郑重地看向众文武,“此战事关我高昌兴衰荣辱,是沉沦还是崛起,在此一举。

诸位皆是我高昌的肱骨之臣,肩负着家国的重任,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大王放心!我等定当鞠躬尽瘁,不负大王与高昌百姓所托!”众臣齐声应和,声浪在大殿内回荡,气势震天。

“好,大家都去准备吧!”

“臣等遵旨!”

……

苏羽离开大殿后,径直前往馆驿。

阿史那风得知苏羽来访,急忙迎了出来。“苏尚书,可是有出兵的消息了?”

苏羽微微一笑,说道:“阿史那风将军,好事将近啊。

我高昌已与吐谷浑达成协议,五日后,两国将一同出兵,助将军复国。”

阿史那风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旋即又有些担忧:“苏尚书,此次出兵,兵力几何?作战计划可曾制定好?”

苏羽耐心解释道:“我高昌出兵八万,吐谷浑出兵十万。

至于作战计划,目前两国将领尚未共同商讨。

但我们已对东突厥边境进行了详细侦查,知晓其防御弱点所在。

待出兵后,定会制定出周全的计划。”

阿史那风微微点头,但仍有些不安:“苏尚书,东突厥实力强大。

此次出兵,还望贵国与吐谷浑能够全力以赴,莫要让我西突厥复国的希望落空。”

“将军放心,此次出兵,关乎我高昌的利益,也关乎将军复国大业,我们定会倾尽全力。”

两人又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商讨,苏羽这才告辞离开。

目录
返回顶部